自《难经》独取寸口,并人迎、趺阳不参矣。此太阴伤寒,全藉阳明为之根,故有转属之症。
顿令无病之人,筋脉形气为之一变。手足厥冷,脉微欲绝,是厥阴伤寒之外症;当归四逆,是厥阴伤寒之表药。
又谓辛苦之人,春夏多温热病者,皆因冬时触寒所致,而非时行之气。热病腹满,是热郁太阴之经,有嗌干可证,病在标也;寒湿腹满,是寒生至阴之脏,有自利可证,病在本也。
蛔厥,先用理中丸,次用乌梅丸。针足阳明之交,截其传路,使邪气不得再入阳明之经,则太阳之余邪亦散,非归并阳明,使本论传经之说,惟见于此。
夫青龙以发汗名,其方分大小,在麻黄之多寡,而不在石膏。《内经》曰∶“阴虚者阳必凑之,故时热汗出耳。
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,加石膏之甘寒,佐麻黄而发汗,助杏仁以定喘,一加一减,温解之方。 太阳病,发热恶寒、热多寒少、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